2912

明朝还真有个人叫白圭

白圭(1419年-1475年1月27日),字宗玉。北直隶真定府南宫市(今河北省邢台市南宫市南白塔村)人。明朝名臣。正统七年(1442年),白圭登进士第,授官御史。 正统十四年(1449年),随征瓦剌,并在土木之变后逃回。之后历任山西按察司副使、浙江右布政使,又以右副都御史巡抚湖广,平定苗民起事。选即再以兵部右侍郎参赞军务,抵御鞑靼孛来入侵。后升为工部尚书。成化二年(1467年),奉命提督军务,与抚宁伯朱永等讨平荆襄流民刘通之乱,以功加太子少保兼兵部尚书,又提督十二营操练。 成化十年十二月(1475年1月)卒于任上,年五十六。获赠少傅,谥号“恭敏。

人物生平

白圭生于明成祖永乐十七年(1419年)四月癸卯日。其祖上为磁州(今河北磁县)人,后徙居隆庆州(今河北延庆),之后又徙居北直隶真定府南宫市(今河北省南宫市南白塔村),遂定居于此。


明英宗正统七年(1442年),白圭登进士第,授御史。 


正统九年(1444年)正月,英宗恼怒朵颜三卫阳奉阴违,侵扰边境,于是命成国公朱勇等四路各率精骑万人出击。白圭担任朱勇部的监军,随军屡破三卫军。史称此役之后,“三卫从是寝衰”。


随后,白圭曾奉命巡按山西,辨析冤狱上百起。


正统十四年(1449年),白圭随英宗北征瓦剌。同年,“土木之变”爆发,随行的十三道御史仅有白圭等二人得以生还。 [8]当时京师戒严,选取朝臣分别外出,选兵勤王,白圭前往泽州。


“北京保卫战”胜利后,瓦剌退走,白圭回朝,升任山西(一作陕西)按察司副使。


明代宗景泰(1450年-1456年)年间,白圭升为浙江右布政使。任内协助诸将讨平侵袭处州的福建贼帅郑怀冒。


天顺二年(1458年),英宗擢升白圭为都察院右副都御史,协助南和侯方瑛讨伐贵州东苗干把猪等叛乱(见东苗干把猪起义)。白圭认为谷种诸夷是东苗的羽翼,于是先派兵攻破谷种营寨一百四十七座,与方瑛等合兵于青崖,连克四百七十余寨,乘胜进攻叛军大营六美山,生擒干把猪,威震诸苗。战后,白圭留任湖广巡抚。


天顺四年(1460年),白圭被召入朝,任兵部右侍郎。次年,鞑靼哈喇慎部领主孛来入侵庄浪,朝廷命白圭与都御史王竑奔赴边境,参赞都督冯宗的军务,分兵巡边。其中,白圭曾在固原州破敌。


天顺七年(1463年),白圭入朝进升为工部尚书,督造裕陵(明英宗陵墓)、修建承天门(即天安门)。 


成化二年(1467年),荆襄流民首领“刘千斤”刘通率数万流民作乱,宪宗命抚宁伯朱永总兵征讨,白圭奉命提督军务。次年,刘通就擒,献俘京师,适值父丧,白圭还葬父亲。其后以功加太子少保,升赐从一品俸兼兵部尚书。驿召至京,又令提督十二营操练,寻赐玉带、宝刀、织金麒麟服,以宠异之。 


成化七年(1471年),白圭请求大举“搜套”,以驱逐定居于河套地区的鞑靼部落,但明廷三次换将,屯兵八万,耗资甚巨,最终不能成功。


成化九年(1473年),白圭因母亲去世而离职服丧,被起复视事。


成化十年(1475年)十二月,白圭因病上疏请求致仕。朝廷命他在京调理,不准致仕。同月辛丑日(1475年1月27日),白圭病逝于任上,享年五十六岁。宪宗闻讯后,追赠少傅,谥号“恭敏”,赐祭葬及抚恤助丧之财物。 [21]次年,白圭归葬于南宫市“白塔先茔之次”。


主要影响

白圭才识过人,遍历朝廷内外官职,数次参预军旅之事,在南下征讨苗乱、西北抵御鞑靼的战役中颇有功劳,尤以平定荆襄流民的功劳最为人所称道。


历史评价

林时对:至若于谦之御也先,白圭之剿郧盗,原杰之抚流民,韩雍之断藤峡,项忠之平满四,林俊之殄蜀寇,王守仁之擒宸濠、平赣盗,田州姚锳之诛岑猛,王崇古之封俺答,梅国桢之讨哱拜,李化龙之灭杨应龙,朱燮元之平奢崇明、安邦彦,皆师贞丈人谋定后战,鼓行以出,奏凯而归,策勋告庙,荫胄旌功;可不谓隆焉。(《荷牐丛谈》)


张廷玉:英、景间,瓦剌逼西陲,边圉孔棘;而黄萧养、叶宗留之徒劫掠岭南、浙、闽境上。其后荆、襄流民啸聚,则以刘通、石龙为之魁。他若都匀、松、茂、黔、楚诸苗、瑶叛者数起。罗亨信、侯璡诸人,保固封圻,诛虓禁乱,讨则有功,抚则信著,宣力封疆,无忝厥任矣。(《明史》)


龚景瀚:有明郧阳之白圭、项忠,先后擒斩刘千斤、苗龙等数万人,而后原杰得以成抚治之功。


主要作品

《皇明经世文编》辑录有《白恭敏奏疏》1卷,有奏疏5篇:《御寇方略疏》《四川盗贼疏》《军务七事疏》《处置荆襄疏》《覆万翼安边疏》。

评论(1)

热度(5)

只展示最近三个月数据